第四十一章:意识形态的改变 (第1/2页)
宋义和刘师傅相互看看,都眼睛一亮。
宋义低声骂了句:“这外国大鼻子就是心眼多,我们咋就没想到呢?”
两个小时以后,宋义他们折腾一天都不和牙的几个部件,严丝合缝地合到了一起。
“我看了一下咱们厂做出来的样品质量不错,不过关键部位的零件还是得去沈阳买,我把要的东西和厂子写下来,宋工安排人去买就行。”
说完刘卫东拿出笔记本,写下了不少零件的型号还有厂名,其中就有进口部件。
“其实咱们也能生产,只是材料不过关,即使加工出来也不耐用,机器三天两头出问题,厂子还咋生产?”
这段时间无论是油脂厂的宋义,还是机械厂的大技工,不管刘卫东做出什么惊人之举都习以为常了,因为他做的每件事都不寻常。
见大伙都围着自己,刘卫东笑了笑说道:“等关键轴承和电机买回来就可以试车,发现问题咱们再调试,咱这革新速度够快了,国外研究一台新设备,从设计到出定型都得好几年。”
虽然是在鼓励大家,但所有工人看向刘卫东的目光中,都充满了敬佩。
这是个崇尚先进人物的年代。
从车间出来,宋义算是彻底服了:“卫东,不比不知道,跟你比起来,我这个华东工大的毕业生自愧不如。”
刘卫东忙摆手:“信息量不一样,国内技术还停留在建国初期援建的东西上,而国外的技术已经更新换代好几茬了,多找些国外的技术资料,研究研究就好了。
如果厂子没事儿我就走了,我现在住在东市的长沙街,就是桂珍裁缝部对面那个黑色大门楼,有急事可以去家里找我。”
交代完刘卫东骑车回了东市场。
要是卖捡漏的瓷器刘卫东能做主,可要卖人参他得问问娄艳茹,存折上还剩五千多块,钱看着不少,可真遇到大事根本不够用。
回到家他先打开炕柜,把那几样瓷器都拿出来摆到了炕上,还有那两根抱子参。
按照现在的行情,这个明青花民窑精品罐子能卖两万多块,可要是再放五年价格起码翻三倍,如果放到2020年以后,那可就是百万以上了。
剩下那几件清代的民窑更不值钱,撑死能卖大几百,都不如留着。
人参已经晒干了,为了怕掉须子,娄艳茹特意把人参缝到了纸板上,品相确实不错。
“不行啊,吃老本不是我的作风,这林下种植的事儿必须得干,等分离机试车成功,就要琢磨在二队建小炼油厂的事了……”
上辈子他弄炼油厂挂靠的就是青山小学,那是84年的事,现在要是干等于提前了6年。
把炕上的东西收拾好,刘卫东又坐在桌边,看娄艳茹续写的小说。
娄艳茹写的东西虽然细腻,但文笔却差不少,刘卫东边看边改,根据娄艳茹的思路又发展了一些支脉剧情,用稿纸列出了大纲。
一直忙到天黑刘卫东才生火做饭,还给鸡填了饲料。
下蛋鸡拿回来半个月,一天就有五六个鸡蛋吃,刘卫东还时不时买点肉,娄艳茹不但脸色好看,身子也渐渐丰腴,看着不像个线黄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