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三章 送灵 (第1/2页)
“水溶?”
东宫,崇仁殿。
自从孙嬷嬷断定叶清有喜后,地位自动减一的贾琮连上前道声同喜的机会都没有。
叶清已经被格外保护起来,连贾琮都不准靠近,他便回到了东宫崇仁殿。
果真等来了紧急求见,只是在听完姚元的猜测后,贾琮还是出乎意料,皱眉问道:“怎会是他?”
姚元摇头道:“臣不知,但臣未开口,他就先扯出为先帝报仇之诡异言论。且王府侍卫头领变动,换成了一个臣未曾见过之人,看起来颇有悍勇之气。”
贾琮闻言,想了想后,对姚元道:“将这些去内阁告诉太傅,此案为太傅总管。”
赵青山等人都是一等一的当世人杰,贾琮信任他们。
又道:“告诉太傅,不避忌讳任何人身份,该搜查时尽管去搜查,该上刑时上刑。那位马道婆为死士,跟脚绝不会干净。对了了,你去查查一个叫蒋玉涵的人,这个人身上有古怪,不要轻忽了去。”
姚元虽心里疑惑,但还是立刻领命,见贾琮别无叮嘱,就告辞而去。
等姚元走后,贾琮在殿下来回踱步数周,不知怎地,就一直在想蒋玉涵的身份。
这个名为琪官的优伶,颇为诡异。
是忠顺王养的私宠,“宠爱非常,一日也少不得”之人。
但身上小衣内系着的,却是北静王送给他的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汗巾子……
北静王和贾家关系亲密,而贾家和忠顺王素来不来往,甚至有些陈年旧仇。
但这琪官,却能交好三方。
最后还能得了善终,迎娶了袭人……
这个人身上,是有名堂的。
不过,既然贾琮提前知道了此事,那不管他身上有什么名堂,都会露出痕迹来。
想来姚元这个老锦衣,不会让他失望。
韩涛、姚元这两个他潜龙在外时就追随他的手下,原本背后各有跟脚。
韩涛背后站着的是叶清,姚元背后站着的则是先帝。
贾琮当年在南省的一言一行,都被姚元以密折的形式传送回京。
原本武王登基后,姚元这样的人注定要被清洗掉,他自己也准备好了引颈就戮。
但由于皇位的顺利平稳交接,贾琮并未除掉他。
尽管南镇抚司的大权基本上为沈浪所执,但姚元依旧坐在南镇抚司镇抚使的位置上。
而当下沈浪带了镇抚司兵马去了北方,以监视边军南下,除去遗祸百姓的掉队军卒。
所以如今南镇抚司仍由姚元做主。
他亦是有儿有女甚至连孙子都有的人,不会做出不智之事,当可信任。
而当得知自己不会被清洗时,姚元也的确感激之至,誓死效忠。
所以有他在,不管琪官背后藏着什么秘密,这次都少不得被抖露出来!
“三哥哥,夜深了,明儿三哥哥还要去皇陵,当歇息了。”
探春从暖阁出来,见贾琮还在深思,上前轻声劝道。
贾琮闻言回过神来,见探春站在身边,眼睛一亮。
只见探春着一身琵琶襟大镶大滚金枝绿叶宫纱外衣,里面则是碧霞云纹珠雀锦衣。
探春本就生的俊眼修眉,模样俏美带有英气。
平日里穿衣风格也趋向重色,当下这一身,愈衬得她靓丽不俗,显得神采飞扬。
许是被贾琮打量的羞赧了,探春低下头,轻声道:“是太后娘娘和叶姐姐送我的衣裳。”
贾琮笑道:“她们倒是有眼光,知道三妹妹怎样打扮更好看。”
探春闻言,抬头眸光闪闪的看向贾琮,俏脸娇羞绝美。
贾琮呵呵一笑,伸手轻轻挑起探春雪腻的下巴,对着那红润的樱唇,轻轻吻了上去。
探春呼吸骤急,缓缓闭上了眼帘……
好一阵缱绻后,贾琮将身子软软的探春揽在怀中,温声道:“三妹妹年岁还小,身子骨还未长成,不能承恩,否则会伤了根本。我是要和你白头偕老,度一生一世的,怎忍心早早的摧残娇花?日子还长,不要听太后她们的。”
今日太后八成是欢喜过了头,想着有一就有二,才把探春拾掇的这样好看。
可探春今年不过十三四,身子骨还未长开,现下要是有了身孕,那是要受大罪的,命都要丢去大半。
探春闻言,感动莫名,眼睛水汪汪看着贾琮,却悄声道:“姨娘差不离儿就这么大有的我……”
贾琮气笑道:“人与人不同,且风险很大,若有个万一,那怎么得了,我怎能舍得?若我一时贪欢,坏了三妹妹的身子,下半生都要心怀歉疚。乖乖的,也不用再几年时间,咱们的日子还长远着呢,等到了七老八十,你也要在我身边,儿孙绕满堂!”
探春闻言,一颗芳心彻底化了,红着眼圈儿投入了贾琮怀中。
贾琮在她晶莹的耳垂边吻了下,探春嘤咛一声,人就化了般,贾琮附耳轻声言语了几声,探春却将头紧埋在贾琮怀中不肯抬起。
贾琮哈哈一笑,拦腰将探春抱起,进了暖阁。
虽不能真的做那事,但还有许多别法能销魂。
不会也没关系,宫中教欢喜秘术的春宫图都是小意思,连演示的机关巧物都有。
可以一起探讨,一起慢慢学……
……
一夜无话。
翌日黎明,卯时初刻。
贾琮在探春的服侍下,穿好太子大妆,告别了别样娇羞亲近的探春。
张爱玲曾说,通往女人心灵的路,是那条道,这话其实是有道理的……
每个和贾琮肌肤相亲后的女孩子,事后都比事前更多了分亲近。
那种相濡以沫、亲密合一、以身相许后,一生相托的感觉,是事前所没有的。
探春如同新婚妻子般,目送着贾琮乘上宫辇,离了崇仁殿,前往大明宫。
想想昨晚发生的事,俏脸仍一阵阵发烫,满面娇羞,但打心底里觉得甜如蜜。
……
辰时初,贾琮率文武百官于奉先殿前哭先帝灵柩。
至三刻吉时,灵柩起驾。
文武百官及随行禁军,再加上僧、道、尼等法事之人,足有数万之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