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唐天将军 > 第二百六十六章 拜相,吏部尚书,修国史,紫金光禄大夫

第二百六十六章 拜相,吏部尚书,修国史,紫金光禄大夫

第二百六十六章 拜相,吏部尚书,修国史,紫金光禄大夫 (第2/2页)

在内宫,有专门为大臣们准备的沐汤之地,但得李隆基允许才行。
  
  “这衣袍还是有些薄了……”
  
  李霅能感受到今年的冬天出奇的冷。
  
  十年都没有如此冰寒。
  
  “待陇右的棉花运送回来,我为父亲和兄长制作冬衣。”
  
  李瑄摸了摸李霅的朝服。
  
  想着陇右的棉花早已收成,公输青子教授的士兵,已经掌握弹棉花。
  
  李瑄早就通知,如果地方营田的棉花收成,就通过河西转运,运送一批至长安。
  
  “棉花有那么神奇吗?”李霅颇为好奇。
  
  “是的,木棉与棉花相比,不值一提。甚至皮毛都不如棉花舒服,能御寒。”
  
  李瑄向李霅回答道。
  
  “为兄我拭目以待。”长安的冬天还有很长,李霅很期待,又道:“朝会快点结束,就能围在炉火前。”
  
  “今日朝会时间,一定漫长。”
  
  李瑄向李霅道,意有所指。
  
  在华清宫,李隆基恨不得不上朝,平时朝会也是尽快的完成。
  
  大臣们也方便,在华清宫不需要进行朝礼。
  
  李霅还不明白李瑄今天就要达成自古华夏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到达华清宫的山下后,文武百官们下车步行上山。
  
  山路的雪早已被宫人清扫干净。
  
  在天微微亮的时候,大臣们拾级而上。
  
  有的大臣还不知道李瑄已经从河东回来,看到一袭紫袍的李瑄,觉得十分惊讶。
  
  在去朝堂的路上,李瑄一改往常,没有和谁交谈。
  
  只是和李霅、李季卿、李琅一起,默默地到达半山腰。
  
  李瑄的三兄李琦还在长安,他要辅助京兆尹处理长安事务,这段时间不用参加早朝。
  
  华清宫上朝的地方有两个。
  
  分别在津阳门外的左右,为左朝堂和右朝堂。
  
  左右朝堂的侧翼,分别有一座弘文馆。
  
  今日朝会的地点为右朝堂。
  
  文武百官在雪中等待监礼官宣布入朝。
  
  “铛铛铛……”
  
  钟声敲响,伴随着监礼官的唱籍,文武大臣们进入右朝堂。
  
  此时,天正好亮。
  
  大臣们找到自己的坐席,等待李隆基驾临。
  
  那些闲官想着上早朝后,赶紧回家,在房屋中更为暖和。
  
  即便还要去各衙门办公的官吏,也想着自己的办公地,火炉通红。
  
  右朝堂上空旷,非常冰冷。
  
  朝臣没有穿鞋,脚冻得发麻。
  
  “此河东行天水王有所收敛啊……”
  
  “天水王只是没握到太多把柄而已。他不会无缘无故去抓人。”
  
  “中秋夜宴的《水调歌头》太惊艳了,三个月来无人模仿。希望天水王还能写出类似的词来。”
  
  “是啊……王维、李白一样的才华。况且天水王是韩信、白起那样的将领,又有项羽、冉闵一样的勇武。”
  
  “天水王应该知道野无遗贤之事,他会如何看待呢?”
  
  “有什么办法,事情已经成定局!”
  
  “不知天水王什么时候拜相呢?”
  
  “应该是明年回长安吧!”
  
  在圣人驾临前,大臣们在私下议论纷纷。
  
  从中秋夜宴,到拜相之事,都有人交头接耳议论。
  
  李林甫面色凝重。
  
  他知道李瑄拜相是木已成舟,但他想知道新法是什么?
  
  哪怕他用野无遗贤的马屁拍得李隆基赏心悦目,李隆基也未告知李林甫新法的内容。
  
  这是首席宰相的失败!
  
  野无遗贤虽然让李隆基更信任,但一些准备向李林甫靠拢,去对付李瑄的官吏,止住脚步。
  
  他们知道李林甫还在玩弄权术,他们要看看新法是什么,再考虑要不要与李林甫联合。
  
  “陛下至……”
  
  监礼官喊了一声。
  
  一袭通天冠冕的李隆基在执扇宫女的拥护下,来到龙榻前入座。
  
  高力士等宦官趋步跟随。
  
  “拜见陛下!”
  
  文武百官起身拜道。
  
  “众卿平身!”
  
  李隆基抬手。
  
  如果仔细看的大臣,会发现李隆基今日的状态不一般。
  
  他精气神饱满,目光炯炯有神。
  
  在这寒冬内,平时李隆基上朝是要求速战速决的。
  
  更何况现在外面还下着雪。
  
  “谢陛下!”
  
  文武百官落座。
  
  左右宰相依旧开始向李隆基禀告中书门下日常事务。
  
  文武百官也没有什么要启奏的,不到半个时辰,似乎就可以下朝各回各家了。
  
  就在大臣们以为高力士要喊“退朝”的时候,李隆基直起身板,向诸位大臣说道:“右相、左相、皇甫尚书,即今日起,免去天水王朔方、河东节度、支度、营田、采访、押蕃大使。免去天水王河西、陇右营田、支度、采访、押蕃、盐铁、讨击大使。免去天水王三受降城绢马互市大使、赤水军大使。免去天水王御史大夫,右羽林大将军,判武威郡职,西平郡都督职。”
  
  “天水王今后遥领河西、陇右节度使之职,不涉军权。”
  
  此言一出,群臣皆震。
  
  一下免李瑄如此多使职,仿佛在处理李瑄一样。
  
  但大臣们都知道,这绝对不是惩罚,而是授予更大的使命。
  
  李瑄要被拜相了!
  
  他们明白迟早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及冠拜相!
  
  文武百官见证一个时代!
  
  文武双全的李瑄成为朝堂上最璀璨的星辰。
  
  李林甫握住拳头,早已有心理准备,可他的心依然怦怦直跳。
  
  小贼啊!
  
  他们终于同入中书门下堂了。
  
  “河西节度副使安思顺,忠贞勇猛,屡立功勋,特提拔为朔方节度、营田、支度、押蕃大使,三受降城绢马互市大使,授灵武都督。其余勋爵职事官不变……”
  
  “……提拔高秀岩为河东节度、营田、支度、押蕃大使,授雁门都督……”
  
  “提拔王难得为陇右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营田、支度、押蕃大使,西平郡都督……”
  
  “提拔哥舒翰为河西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营田、支度、押蕃大使,武威郡都督……”
  
  ⊙тtkǎn⊙c○
  
  在朝臣心思各异的时候,李隆基又一口气提拔四名边帅。
  
  李瑄目前遥领两镇,这是一种极大的殊荣。
  
  而四镇主帅,尽是李瑄麾下,也代表着李瑄的威望。
  
  文武大臣甚至还无法去反驳。
  
  因为除了安思顺、王难得、哥舒翰、高秀岩,没有更合适的位置。
  
  他们跟着李瑄,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总不能将他们剥夺。
  
  况且任节度使,本就是皇帝决定的。
  
  宰相都无权反驳,除非皇帝开口让宰相建议贤能。
  
  “啪啪啪……”
  
  在李隆基任命完成后,朝堂一时沉默,李瑄率先以笏击掌。
  
  李瑄的兄长,依附李瑄的大臣如杨慎矜、杨璹等人也纷纷击掌。
  
  作为兵部尚书的皇甫惟明同意,因为圣人提拔的高秀岩、安思顺、王难得也都是他曾经的属下。
  
  裴宽紧接着同意。
  
  随着李林甫的击掌,全场一片掌声。
  
  如果反对,要说出个所以然来,没有理由而胡搅蛮缠,会惹怒李隆基。
  
  当板笏声音全部落下,文武百官,无一不屏着呼吸。
  
  冰冷的宫殿,似乎变得不再寒冷。他们的心或郁闷、或火热,或迷茫……
  
  圣人免去李瑄的边帅职务,又免去李瑄御史大夫,明显是要给李瑄加职务。
  
  御史大夫是从三品。
  
  现在左右相都在,圣人明显没有产生罢相的心思,否则在李瑄免职之前,就会罢相。
  
  六部尚书只吏部尚书缺席。
  
  倒是中书侍郎,尚书左仆射还可以任命。
  
  因为李瑄一定是要加衔的。
  
  “天水王李瑄。从天宝二载从军,救边民性命,先后经历丰安城之战,贺兰山之战,擒突厥可汗、拔悉密可汗,擒海贼吴令光,积石军之战,漓水之战,苦拔海之战,青海千里奔袭大战,白亭海之战,九曲大战,大非川大战,擒吐蕃赞普等,大小战斗过百,皆以低微的损失,不耗国力胜战,古代名将,无可比拟……”
  
  “天水王又在长安连破大案,献理财之策,惩治地方不法豪强,巡视地方,宣传仁孝,此乃宰相之才也!”
  
  “天水王虽二十岁,却才华横溢,诗词大成,将来可以领袖文坛也!”
  
  “克己奉公,刚强果毅,如美人香草,万古流芳……”
  
  “拜李瑄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摄尚书左仆射,兼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授紫金光禄大夫,加常平新法大使。其余勋、爵、差遣官不变。”
  
  李隆基一番长篇大论的铺垫后,正式宣布李瑄拜相。
  
  成为封王的宰相。
  
  众人皆然。
  
  之前有猜测李瑄会任吏部尚书,但也有人不信。
  
  毕竟吏部尚书自李林甫卸任后,再也没有人担任。
  
  吏部是六部之首,兼以使职,就有实权,可以考公天下官吏。
  
  宰相兼任,权职更重。
  
  又有尚书左仆射加重地位。
  
  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上是“第三宰相”,但群臣知道李瑄的强势,这第三宰相,可以与首席宰相抗衡。
  
  就如当初李林甫以礼部尚书拜相,却能与张九龄对着干一样。
  
  现在历史的回旋镖重新打了过来。
  
  而且李瑄这次兼修国史和集贤殿大学士。
  
  这曾经都是李林甫的官职,现却被李瑄继承。
  
  特别是兼修国史,往往是首席宰相能兼任。
  
  集贤殿大学士掌修书,现再掌修史。
  
  这种影响力会与日俱增。
  
  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三品的文散官,无掌权,就是标榜身份。
  
  等等?
  
  好像圣人又授予李瑄一个常平新法大使,这是什么官职?
  
  他们知道常平粮仓、常平百货、常平盐仓。
  
  难道新法是围绕着这些吗?
  
  所有的大臣齐刷刷地将目光落在李瑄的身上。
  
  贵之极也!古今无比肩者!
  
  宋国公有一个好儿子啊!
  
  以后朝野就不能称呼李瑄为天水王了,而是以“李相”、“相公”尊称。
  
  因为宰相就是比郡王尊贵,毋庸置疑。
  
  看李瑄不爽,反对李瑄的大臣,心中难受无比。
  
  只要够强大,自有大儒辩经,李瑄身边注定不会缺少追随者。
  
  李瑄拜相,也让他们激动。
  
  特别是李瑄的兄长,差点在朝堂上跳起来。
  
  李霅哪还有在马车上的冰冷,全身血液沸腾。
  
  李林甫看着李瑄从座位上起身,准备到案前领旨,心中长吐一口气。
  
  李瑄所担任的,都是是曾经他的官职啊,在博弈之路上,他一败涂地。
  
  先后丢下三十个官职。
  
  每当他要重新夺回吏部尚书的时候,总被李瑄插上一手,不仅未得到,反而失去更多。
  
  如今李瑄被拜吏部尚书,是对李林甫羞辱。
  
  来势汹汹的李瑄,势必要与他一较长短。
  
  李林甫连遭打击,心里没有战胜李瑄的信心,他只希望李瑄的新法,让文武百官向他聚拢。
  
  “臣拜谢陛下,今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感责任重大,必将不遗余力,上不负陛下,下不愧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瑄在大殿的中央,向李隆基一拜。
  
  这一拜后,意味着李瑄正式成为宰相!
  
  现李瑄的官职为:
  
  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摄尚书左仆射,兼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领河西陇右节度大使、常平新法大使、天下迁民大使、纠婚使、慈幼堂使、陇右群牧大使、河西长行转运大使、黄河转运大使,授紫金光禄大夫、上柱国,封天水郡王,实封一千五百户。
  
  今后,李隆基一定还会李瑄加其他的使职差遣官。
  
  “李相平身,以后入中书门下堂参与军机,朕期待你能为国家献出更多良策。”
  
  李隆基抚摸着胡须,然后向众多大臣说道:“李相今日正式上任,拜相宴会待雪过天晴后举行。”
  
  按照惯例,拜相过后,就要举宴庆贺,昭告天下。
  
  毕竟拜相是国家大事,若是以前,拜相需要国君向丞相行拜礼。
  
  现在皇帝用一场宴会,表达对宰相的尊重。
  
  “恭贺李相!”
  
  大臣们不论心中怎么想,必须在李林甫和裴宽的带领下,起身恭贺,以回应圣人的选择无比英明。
  
  李瑄再次向李隆基一礼,然后对前后左右的文武百官各行一礼。
  
  最后,李瑄回到座位之上,百官重新落座。
  
  “启奏陛下,臣有疑问。不知常平新法大使,是何差遣官职?”
  
  礼部侍郎达奚珣出列向李隆基问道。
  
  朝会还没有结束!
  
  “李相,你趁此时机,告知大臣们何为常平新法。”
  
  李隆基向李瑄吩咐道。
  
  很明显,常平新法大使,是主持常平新法的官职。
  
  “遵旨!”
  
  李瑄再次出列,向文武百官阐述常平新法。
  
  文武百官面容凝重地倾听。
  
  李瑄先是向文武大臣说明大族豪强的土地兼并,对百姓的危害,无数百姓卖儿鬻女,自身也沦为农奴,就是因为没有一时应急的粮食……最终,李相向文武百官说道:“以常平粮食的基础上,折算本钱,以一成利率折给百姓,救助那些贫困的农民,以防止他们成为农奴。”
  
  “诸县粮食放在粮仓中,只会生出老鼠和硕鼠。不如将粮食借给百姓,如此国家可以凭借利息富足,百姓也可以渡过难关。”
  
  李瑄用老鼠和硕鼠比喻。
  
  老鼠指的就是普通的老鼠,硕鼠是横征暴敛的贪婪官吏。
  
  粮仓虽是重地,但监守自盗的官吏绝对不会少。
  
  当李瑄的“常平新法”宣布以后,沉默良久的朝堂,响起一道道惊声。
  
  这道消息,犹如平地起惊雷一般。
  
  大族与许多官吏都有姻亲关系,常平新法一出,堵住豪强大族土地兼并的道路。
  
  别看公卿大臣们整天喊口号“抑制兼并”,谁又会真正去实施呢?
  
  李瑄这一拜相,就要举世皆敌吗?
  
  许多大臣的脸色无比难看。
  
  常平新法,一眼能看出是为国为民的好策略,但却难以让人喜欢。
  
  “常平新法可使百姓青黄不接时,得官府钱谷相助,免受豪强之剥削。民得其便,国得其利。诸卿要配合李相推行至四海,解天下之急……”
  
  李隆基配合李瑄,把常平新法当成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
  
  他要着力推行,如果按照理想化的发展,不需要几年,天宝的国力就会远胜开元。
  
  “啪啪啪……”
  
  李隆基话音落,李瑄第一时间以笏击掌,表示圣人之言英明。
  
  这次配合李瑄掌声的人少了不少,兹事体大,也只有亲兄弟会无条件支持李瑄。
  
  还有就是杨慎矜、杨璹这种李瑄的爪牙,以及李瑄的铁杆支持者。
  
  “啪啪啪……”
  
  大诗人王维击掌,他已经决定支持李瑄。
  
  因为常平新法按照理想化,绝对是顶级计策。
  
  诗人不缺理想,很快,韦述、崔颢等诗人点头支持。
  
  李岘手中持笏,他仔细思索常平新法的利弊,最终击笏迎和李瑄。
  
  裴宽在皱眉想此新法的可行性。
  
  他总感觉这个常平新法会出问题。
  
  因为执法者是人,而豪强大族在地方影响力那么大,再加上利令智昏的官吏们。
  
  很可能把好事办砸。
  
  裴宽和李瑄没有仇怨,但他有老辣的政治手段,单纯地认为此常平新法难以实现,推行下去,弊大于利。
  
  而以笏击掌的人连四分之一都没有,让李隆基的面色僵住。
  
  一个法令没有多数宰相支持,又遭受大部分官吏反对,对皇帝来说非常难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