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巅峰学霸 > 第184章 你们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了?

第184章 你们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了?

第184章 你们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了? (第1/2页)

计算所的刘钊元大概比卢岩湘晚知道这个消息一个小时。
  
  倒不是刘钊元的消息不够灵通。主要是最近计算所的工作很忙。
  
  其实计算所这边的工作一直都比科学院那边的工作忙。没办法这边都是较为务实的计算类工作。
  
  摊上性子急的甲方,恨不得一周打几个电话过来催促。
  
  这也是当时计算所的刘教授会跟材料所的马博涛产生不快的原因。
  
  没办法,搞科研的都认为自家项目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人的项目都是在浪费国家为数不多的研究资金。
  
  好吧,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对外话肯定要这么说。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信了。
  
  具体的表现就是没事儿就找到知道计算所这边在帮别人搞事情,没帮自己搞事情就觉得是在不务正业。
  
  显然这也的确会让许多搞辅助计算的数学人觉得不堪其扰。接到类似马博涛这样搞材料研究的电话,自然没什么太好态度。
  
  而且对于搞计算数学的来说,对于数学理论这块并没有那么关心。
  
  毕竟计算数学更关心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算法实现,毕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现实问题。
  
  至于理论上的完备性或抽象的逻辑美感,那是搞理论的那些家伙才会喜欢关注的东西。
  
  所以没人专门给刘钊元打个电话说这些。
  
  不过现在计算所有一帮精兵悍将已经成了乔喻的“迷弟”。
  
  术业有专攻,闻道亦有先后之分,一线搞技术的崇拜牛人是有传统的。
  
  晚上吃完饭,把还在加班的技术骨干叫来办公室询问登月计划计算进度的时候,他才听说了这件事情。
  
  “乔喻宣称解决了黎曼猜想?”
  
  “是啊,您还不知道?外网都已经都已经快要传遍了!”
  
  好吧,这句话其实是有些夸张的。
  
  只能说小范围内已经传播开了。毕竟现在距离论文在arXiv上上发布才过了两、三个小时。
  
  不过也不算特别夸张。毕竟连他们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
  
  很多数学界的大佬都在各自社交平台上的账号上发布了这个消息。比如陶轩之就在博客上发布了相关内容,并且宣布了他已经同意了成为论文联合评审团成员之一。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知名期刊会使用双盲或者单盲评审的方式。但显然针对证明了黎曼猜想这种论文并不适用。
  
  加上乔喻已经将论文发布在了arXiv上,所以这次直接用的是公开评审与国际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或者说数学社区验证等方式。
  
  就好像洛特·杜根正在做的。直接邀请了十二位领域内的顶级专家,进行公开的联合评审。
  
  这种模式下,作者跟评审团成员之间不存在匿名,因为正如洛特·杜根跟乔喻说的那样,双方之间反而需要频繁的直接做学术沟通。
  
  乔喻随时保持通讯畅通,回答任何评审团成员针对论文证明细节提出的问题,确保任何细节都得到清晰解释。
  
  这种评审模式自然也不需要评审人保密自己的身份。这样的好处就在于不但能大大缩短论文审核的时间,还能保证论文细节的判断不出问题。
  
  不管是佩雷尔曼的庞加莱猜想证明,还是怀尔斯的费马大定理证明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验证模式。
  
  前者的证明被多个国际研究团队验证了三年时间。怀尔斯的证明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社区审查跟修正阶段。
  
  当然这两篇论文验证的时间比较长也是有原因的。
  
  前者的证明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包括袁老在内许多人都认为佩雷尔曼初期的工作,证明并不详细过于简略无法接受。
  
  许多关键步骤被简单地提及或跳过,细节没有完全展开。这些国际研究团队在佩雷尔曼工作基础上做了许多补足。
  
  至于怀尔斯的证明当年用了一个显然,但显然他用的那个显然并不那么显然。
  
  而且恰巧那个显然还是个关键步骤,他需要一种全新的技巧来完成一个后来被称为欧拉系统的结构推导。
  
  审核团队发现了这个步骤存在逻辑漏洞,于是怀尔斯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去处理这个“显然”的问题,但好在最后他还是成功了。
  
  显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审稿模式远比双盲或者单盲评审更加严格。全世界无数双眼睛都盯着论文跟审稿人,保证了论文任何一点逻辑漏洞都不可能放过。
  
  加上搞科研的能比普通人更方便接触到外面这些信息。所以计算所关注乔喻的人能了解到这些消息也不奇怪。
  
  当然这些落入刘钊元的耳朵后,他是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虽然他不是搞理论的,但黎曼猜想有多重要自然也很清楚。
  
  于是他不禁想问,说好了要为计算数学出把力,搭建一个跨世纪的计算平台来为大家解决问题的。现在钱都收了,转头证明了黎曼猜想算什么?
  
  这算什么啊?!
  
  妈的,该不能因为自然科学基金那边申请项目不通过,干脆拿他们的钱完成了这项证明吧?
  
  好吧,刘钊元把叫来汇报工作的家伙打发走,便在电脑上登陆了arXiv。
  
  没办法,计算数学也是数学。只要研究数学的人大概都会对这篇论文有兴趣。想要看看这篇论文到底正不正经。
  
  毕竟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宣称证明了黎曼猜想了。之前就有一位爵士对外宣称自己证明了这个世纪难题,结果却是跟全世界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就这样下载论文,研读论文,时间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晚上。
  
  好不容易把论文看过一遍之后,刘钊元只觉得脑子空空的……说实话,没太看懂。
  
  如果乔喻知道了刘钊元看论文的方法,大概会嗤之以鼻。然后教给他一些心得。
  
  看论文的时候不能只看论文。肯定看不懂的。
  
  而是要在发现第一个看不懂引理的时候就主动先翻到最后一页去找引用文献。然后先把那些引用的文献全部看一遍,都看懂之后,再来啃这篇论文。
  
  如果连这篇论文引用的文献都看不懂的话,那就接着再去先看引用文献中引用的文献……
  
  只要坚持这样做,那么不管再晦涩的论文最后都一定能看懂!
  
  事实上一直以来乔喻看论文都是这么做的。只要看不懂,就去上级的文献,直到把原始论文看懂为止。这往往也意味着直接吃透了整个研究方向。
  
  就好像当初乔喻研究朗兰兹猜想跟P-几何的时候,就把朗兰兹、彼得·舒尔茨早期的论文跟著作几乎全部研读了一遍……
  
  可惜的是,刘钊元显然没这个耐心也没那个时间。乔喻这篇论文引用的文献虽然不多,但也有著作在里面。
  
  而且都是纯数论方面的内容。当年他真对这方面的学问感兴趣,就不会选择做计算了。
  
  不过说实话,刘钊元对乔喻的这篇论文并不看好。因为连感谢跟文献引用那一页都算上,也才三十八页。
  
  一篇数学三十八页不奇怪,但解决黎曼猜想的论文才三十八页,刘钊元觉得不太现实。
  
  即便这篇论文真有价值但很可能并没有足够多的细节。
  
  当年他的博士论文都写了七十多页。长度是这篇论文的一倍!
  
  看完论文之后,刘钊元揉了揉眼睛,看了眼时间。不知不觉中竟然已经是晚上十点了。
  
  也就是虽然他没怎么看懂,但在这篇论文上花费了三个小时。
  
  然后他坐在办公桌前思索了片刻,考虑着要不要给于延江打个电话。
  
  您这位大佬牵头搞了个计算平台的任务,但人家却在做理论研究,您总得说上两句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