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任务失败 (第2/2页)
——
12月2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编辑部。
主编约翰.查理斯在收到来自半岛的电报时整个心跳都快了两拍——艾普莉尔那个家伙这次真的捅了大篓子。
美国海军在战后收容日籍生物武器研发者,并打算用在半岛战场上,毫不夸张的说这个消息爆出来的威力丝毫不亚于引爆一颗原子弹。
这个锅太大,自己顶不起,约翰.查理斯第一时间选择向总编和董事会会汇报。
没有想到的是总编收到消息竟然比他还要早。
“查理斯,你的来意我已经清楚了,我认为这件事虽然很麻烦,但同样是个机遇。”总编一开始就给今天的谈话定了调子。
“是的,总编先生,我也是这么认为。”约翰.查理斯迅速调整了自己本来打算甩锅的口吻。
“你先看看这篇稿子。”总编抽出了一篇打字机刚刚完成的文字。
查理斯拿过稿子当众读了起来
“在这充斥着各类“危险思想”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在一些曾经看似“德高望重”,实则暗藏祸心之人身上,某位政府高官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度在所谓的“外交舞台”“军事领域”被捧得颇高,可仔细审视,他的行径完全是与美国的核心利益背道而驰。
他主导推行的那套“欧洲计划”,表面上打着援助欧洲、重建战后废墟的幌子,实则是在为红色主义的渗透大开方便之门。他妄图用美国纳税人的钱,去滋养那些欧洲大陆上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倒向红色阵营的国家”
“近期我们的军队再次被爆料出可笑的丑闻——在战后为了蝇头小利,收容了日本臭名昭著的生物武器专家,一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
“有意思的是这位高级官员当时就在日本那一带,且行踪神秘,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又是他的一次拙劣的选择…”
“这个…这个…嘶…思路似乎很奇特……”反复阅读后,约翰.查理斯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篇文字同样是爆料,同样描述了美国海军接收日军生物武器专家的故事,但是作者妙笔生花,巧妙的把整个矛头从整个美国政府引到了共和党的某个成员身上。
文章声称是民主党内部出了“腐败分子”“叛徒”“间谍”,为了自己的私利才做下了这种骇人听闻的事——目的是讨好苏联人。
而这个人的身份虽然没有被直接提及,但是作者通过文字上的引导可以让读者很清晰的联想到一个人——国务卿马歇尔。
“先生,这篇文章的论调我似乎在哪儿看过…”约翰.查理斯用力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说。
当然熟悉了。
这口气和前些天在国会上,麦卡锡议员嚷嚷的腔调一模一样,这个人已经连续把马歇尔当做突破口半年了。
“可是,总编先生,这篇文章并没有任何的直接证据…”约翰.查理斯还是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no!no!no!我亲爱的约翰,有没有证据并不是重点,或者说民众们不需要证据。”
总编先生摊开双手“杜鲁门和麦克阿瑟需要一个替罪羊,民众们需要一个发泄情绪的靶子,我们需要一个向民主党开火的口实。”
“如此恰当的时机,这篇文章出现在我们手里,那就只能说是上帝的选择了。”